干部病房九區 孔令紅 馬文 對外宣傳中心 張洪濤 前些日子,中心干部病房收治了一位百歲老爺爺,此次住院的原因卻是因為使用止疼膏藥。據了解,老爺爺平時胳膊疼、腿疼了經常貼塊止疼膏藥給自己“治療”,然而屢試不爽的止疼膏藥這次不靈了,不僅沒能治好老爺爺的病,反而導致右腿破潰,皮膚剝脫5*8cm,雖說隨手一貼小小的膏藥,卻險些釀成大禍。此次住院,護士每天都要給老爺爺換藥1~2次,經過2個多月的悉心護理,破潰處皮膚才完全長好。 “據統計,在我國沒有用過膏藥的的老年人與大熊貓一樣稀少。”雖是一句玩笑話,但也反映了膏藥在我國的廣泛使用性。家中的老人,可能隨時都會用到外敷膏藥,尤其是常年患頸、肩、腰、腿痛等慢性病的老人,都特別喜歡貼個膏藥來緩解疼痛。膏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往往也是家中的常備藥物,它具有療效好、見效快、使用方便等優點。但說起貼膏藥的注意事項,卻都不是很了解,使用外敷膏藥其實也是講究多多。 專家提醒:家有老人,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正確使用止疼膏藥,老年人使用止疼膏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: 1、急性損傷應在24小時后貼膏藥。 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、韌帶拉傷時,不要立即貼膏藥,傷后立即貼膏藥達不到消腫止痛的目的。這是因為人體組織受到損傷后,立即出現反應,24小時內達到頂峰。如果此時貼膏藥,其活血作用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,血管內滲出液體增多,加重局部腫脹疼痛。正確的方法是先冷敷,然后涂抹雙氯芬酸二乙胺(扶他林),急性損傷應在24小時后貼膏藥。 2、貼膏藥前應將患處皮膚洗凈擦干,保持干燥和干凈。 貼膏藥前注意患處皮膚保持干燥和干凈。皮膚表面如果有破損、潰爛時不要貼膏藥,否則會導致感染。另外,貼之前要將被貼部位的皮膚用溫水擦洗干凈,然后徹底晾干再貼。這樣有助于發揮藥效。 3、有些部位不能貼膏藥。 在面部特別是近眼處、口鼻處等附近不宜貼膏藥。另外,如果要貼的部位汗毛較多,最好先用醫用剃刀將汗毛刮掉后,再貼膏藥,帶著毛發,一是影響藥效吸收,二是粘不住,三是揭膏藥時帶起毛發易引起疼痛。 4、過敏體質不能貼膏藥。 如果貼上膏藥后,10分鐘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皮膚出現發癢、灼熱、刺痛,甚至邊緣起皮疹,說明對膏藥過敏,此時應停用,立即揭掉膏藥,改用其他方法治療。否則皮膚容易過敏出現皮疹,貼上后不僅不利于藥物吸收,反而會帶來皮膚問題。尤其是一些老年人,覺得膏藥剛剛貼上,揭掉浪費,強行忍著不予揭除,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皮膚問題。 5、貼膏藥時間不宜過長。 一般一劑膏藥敷貼時間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,否則不僅藥物已經失去效用,而且還對皮膚有害。 膏藥一般提取氣味厚重的藥物,貼于皮膚表面,刺激神經末梢,通過反射,擴張血管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改善周圍組織營養,達到消腫、消炎和鎮痛的目的。有的老人連續使用幾天不予更換,不僅致膏藥黏附于皮膚上,不易取下,而且藥物失去了效用,更會妨礙毛孔通透,阻止汗液排出,加重皮膚負擔,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人。 6、貼敷膏藥方法要正確。 膠布膏藥如傷濕止痛膏、麝香追風膏等,應用廣泛,使用時只需將其薄膜撕下,直接貼于病變部位即可。天氣候寒冷時,橡皮膏藥往往不易粘貼住,這時可將膏藥貼好后再用熱水袋外敷一下,以便粘貼牢固,增加治療效果。 使用固態膏藥,如黑膏藥類膏藥時,應先用微火或置于熱鍋上加溫,先行烘烤、烊化,注意加溫時溫度不能過高,以免燙傷皮膚或使膏藥外溢。等烘烤后的膏藥不燙皮膚時再貼于患處,貼敷時要用手按壓幾分鐘以幫助貼牢,在關節活動處貼時,可加用繃帶,以防脫落。 用于治療腰痛的軟膏,如溫經通絡膏、舒筋活絡膏、伸筋膏等是糊狀物,使用時將軟膏直接涂抹在皮膚上,厚薄以看不見皮膚為度,外加敷料并包扎。一般說來,疼痛部位多為病變部位,但有時會出現病變在此痛在別處的情況,此時應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進行貼敷。 7、貼膏藥起泡后盡量不要弄破。 如果貼過膏藥的皮膚紅腫起泡,首先盡量不要將水泡弄破,用消毒紗布敷在上面,讓水泡自然消退。如果水泡過大或起在容易被弄破的部位,可用無菌針頭從水泡下端將其挑破,將液體放出,或到醫院請醫護人員進行處理。可用碘伏消毒,待干后患處涂莫匹羅星軟膏,最后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,每天兩次換藥即可。 8、正確揭取膏藥有妙招。 做到正確揭取膏藥。膏藥不易取下時,切不可硬性撕扯,可用棉簽沾上嬰兒油或橄欖油輕輕探到膏藥與皮膚接觸的一面,讓膏藥充分吸收油脂后就會自然剝落。揭膏藥之前先用溫水潤濕膏藥表面,然后再揭,皮膚不會感到疼痛,或者在洗澡時揭膏藥,也不會感到疼痛。 9、膏藥的保存方法。 尚未用完的膏藥要密封,置于陰涼干燥處,以防藥物揮發,如天氣炎熱,可置于冰箱冷藏。 |